社会心理学

作者:(德)托比亚斯·格赖特迈尔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3-01

开本:16开页数:156

定价: ¥68.0

社会心理学 版权:

ISBN:9787552030471
条形码:9787552030471 ; 978-7-5520-3047-1
装帧:暂无
版次:暂无
册数:暂无
重量:暂无
印刷次数:暂无
所属分类:

社会心理学 特点:

以德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建议为指导,一书入门当代社会心理学核心知识点。

Guided by the psychological teaching suggestions of the German psychological society, this book introduces the core knowledge of contemporary 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 简介:

  社会心理学问题无处不在:相似的人还是互异的人更容易彼此吸引?个人决策还是群体决策更为明智?通过合理释放攻击冲动,攻击冲动减少了还是增加了?……社会心理学研究为类似的诸多问题找到了答案。  这本书以简洁、易懂的方式帮助你掌握当代社会心理学(zui)重要的知识点。每一章都先介绍概念、定义,然后介绍核心理论,以详实的例子充分展开社会心理学史上(zui)重要的若干实验研究,(zui)后探讨社会心理学在各领域的应用。与其他社会心理学专业书不同的是,本书选取了社会学取向的研究方法和论述方式。

Social psychological questions are everywhere: are similar people or different people more likely to attract each other? Is individual decision-making or group decision-making more sensible? By releasing attack impulse reasonably, does attack impulse decrease or increase Social psychology research has found answers to many similar problems. This book helps you master important knowledge points of contemporary social psychology (Zui) in a concise and easy to understand way. Each chapter firs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definition,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core theory, with detailed examples to fully carry out some important experimental research in the history of social psychology, and then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social psychology in various fields. Different from other social psychology books, this book selects the sociological oriented research methods and discussion methods.

社会心理学 目录:

引言

第1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主题和方法

1.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1.2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1.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总结

推荐阅读

自我评估问题

第2章 自我

2.1自我概念

2.2自尊

2.3自我调节

总结

推荐阅读

自我评估问题

第3章 社会认知

3.1如何控制我们的感知图式

3.2图式如何影响自动行动

3.3判断启发式

总结

推荐阅读

自我评估问题

第4章 社会知觉

4.1印象形成

4.2归因(原因归因)

总结

推荐阅读

自我评估问题

第5章 态度

5.1态度:定义、评估和起源

5.2态度和行为

5.3态度改变

总结

推荐阅读

自我评估问题

第6章 社会影响

6.1社会影响的类型

6.2影响策略

6.3角色的影响

6.4从众

6.5服从

总结

推荐阅读

自我评估问题

第7章 偏见

7.1定义

7.2偏见的形式

7.3偏见的成因

7.4对相关人员持刻板印象的后果

7.5对策

总结

推荐阅读

自我评估问题

第8章 群体

8.1在他人面前的个人表现

8.2在群体中的个人表现

8.3群体表现

8.4群体评价与决策

总结

推荐阅读

自我评估问题

第9章 人际吸引力及恋爱关系

9.1归属感

9.2人际交往

9.3浪漫关系

总结

推荐阅读

自我评估问题

第10章 帮助行为

10.1我们为什么提供帮助?

10.2我们什么时候提供帮助?

10.3谁提供帮助?

10.4谁得到了帮助?

10.5如何增加帮助的意愿

总结

推荐阅读

自我评估问题

第11章 攻击行为

11.1攻击行为的情境决定因素

11.2攻击行为的个人决定因素:哪些人比其他人更具攻击性?

11.3人与情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11.4整合模型

11.5如何减少攻击行为?

总结

推荐阅读

自我评估问题

参考文献

社会心理学 摘选:

  身体吸引力  身体上吸引人的人相比不那么英俊的人具有许多优势。因此,有吸引力的被告比没有吸引力的被告受到的惩罚要轻一些。有吸引力的人得到帮助而没有吸引力的则没有得到帮助;并且有吸引力的人在面试中会留下更好的印象,更有可能被录用。  身体吸引力确定的评价者协定  但是你能判定一个人是否英俊?人们常常声称,不同的人代表完全不同的吸引力标准。然而,实际上,在评估人们的身体吸引力方面有很高的共识(Langlois,Kalakanis,Rubenstein,Larson,Hallam & Smoot,2000)。一个人可能被某个人视为有吸引力,但未被其他人吸引。但是,当你采访更多的人时,你会在吸引力评价上获得令人惊讶的高度一致结果。  ……  举例  因此,不清楚马库斯是否具有吸引力,如果只有莉和伊莎贝尔来评判的话,莉可能觉得马库斯很有魅力,但是伊莎贝尔对此并不认同。尽管存在个体差异,但可以在群体层面上清楚地区分好看的人和不太好看的人。人们对马库斯的评分越高,评估者之间的共识就越高。  ……  大约有二十几个法官,已经获得了非常可靠的吸引力值,这些吸引力值是如此稳定,以至于对10000人的调查几乎没有其他结果(Henss,1992)。男性和女性的吸引力标准也几乎没有差异。研究无一例外地报道了两种性别之间的高度相似性。但是,女性比男性倾向于做出更严厉的判断(Hassebrauck,1983)。因此,由两种性别的评价者来确定两个人中哪个更具吸引力,比男性少的女性认为对方很有吸引力。  ……  举例  玛丽亚和卡特琳娜参加了调查,男性和女性评估者记录了她们的身体吸引力。吸引力的衡量标准为1(非常没有吸引力)到9(非常有吸引力)。男性对玛丽亚的平均评分为7.6,对卡特琳娜的评分为3.4。女性对玛丽亚的平均评分为6.9,对卡特琳娜的评分为2.7。因此,两种性别都认为玛丽亚比卡特琳娜更具有吸引力。人们有很高的共识:男性的评估和女性的评估有高度的相关性。此外,平均值的差异还在于,女性比男性更具批判性。但是,这并没有改变高度的性别共识。  ……  所以,男性和女性双方都非常认同某个人比其他人更具吸引力。此外,以女性和男性为被试还进行了类似的评估,以确定谁有吸引力和谁没有吸引力是否存在文化共识,结果男性和女性之间同样有很高的共识。尽管在评估人类吸引力方面达成了很高的共识,但诸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之类的说法也有据可循。在一项调查中Cross(1971)要求207名评估员评估一张脸是否有吸引力。在偏好上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例如,被其他评估者描述为(zui)没有吸引力的面孔被四个评估者视为(zui)有吸引力的面孔。  另外,共情与对身体吸引力有密切的联系:对自己的配偶的吸引力的评估几乎总是高于对陌生人的评估(Murstein & Christy,1976)。  吸引力刻板印象  一方面,我们认为我们喜欢的人比我们不喜欢的人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与不那么好看的人相比,我们也将好看的人归因于更积极的特征。例如,相貌好的人比相貌不好的人被认为更具有社会技巧、性格外向、善于交际、有主导力、聪明、更快乐、更受欢迎(Eagly,Ashmore,Makhijani & Longo,1991; Feingold,1992)。  ……  备注  吸引力的刻板印象可以总结如下:“美丽的人也是美好的人”(Dion & Berscheid,1972)。  ……  吸引力刻板印象正确吗?  但是,我们对帅哥的描述是正确的吗?长相好的人实际上比不那么好看的人“好”吗?至少有很好的理由说明为什么相貌好的人应与相貌差的人在性格特征上有所不同。在第3章“社会认知”中,我们讨论了期望创造自己的现实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在流行的吸引力刻板印象上,我们对相貌好的人的期望与我们对相貌不太好的人的期望不同。我们可以假设一个相貌好的人比相貌不好的人在社会上更加开放。结果,我们对一个相貌好的人比对一个相貌不太好的人更开放,这意味着相貌好的人比相貌不那么好的人能更公开地做出反应。因此,我们的期望将会实现。  Snyder及其同事(1977)在一项研究中调查了这些因素。男性和女性被试被分别带到不同的房间,他们在这里互相进行电话交谈。男性被试先前已收到有关其所谓对话者的信息包,包括她的照片。但是实际上,这些照片是随机分配给男性被试的。一些被试收到了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女性的照片,另一些则收到了一个没有吸引力的女性的照片。经过10分钟的交谈,这些人评估了对话者的各种属性。除此之外,被认为有吸引力的女性比被认为没有吸引力的女性更加友好、社交开放和幽默。也表明,评估者对所谓的有吸引力女性的评价比所谓的没有吸引力的女性的评价更为积极。因此,据称有吸引力的女性实际上在行为上与所谓没有吸引力的女性有所不同。由于两组的实际身体吸引力没有差异(这是预测的结果),因此男性对话者的期望(以及他们的行为)引起了女性被试的不同行为。  相貌好的人真的与相貌不好的人有本质上的区别吗?在一项元分析中,Feingold(1992)总结了所有关于身体吸引力和个性之间关系的研究,并把它们与吸引力刻板印象进行了比较。表9.2列出了身体吸引力与刻板印象和实际关系的不同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有吸引力的人被认为比没有吸引力的人更善于交际,更具有主导力,在心理上更健康,更有智慧,并且具有更高的社交技巧。身体吸引力对人的性格没有影响。实际上,在社交、主导力、性格、心理健康和智慧上,有吸引力的人和缺乏吸引力的人之间没有区别。但是,有吸引力的人比没有吸引力的人具有更高的社交技巧,但是这些差异小于刻板印象中的假设。  (中略)  伴侣的偏好  关于人类伴侣关系偏好的大多数社会心理学研究都涉及可能的性别差异。在下文中,我们将考虑选择伴侣时男性和女性看中的因素,伴侣的身体吸引力和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性以及男性和女性的年龄偏好。在探讨伴侣关系偏好中的性别差异的实证研究结果之前,让我们研究两种理论方法:进化论和社会文化论。  进化解释  进化的方法将伴侣关系偏好视为人们可以提供其生殖成功的一种手段(Buss,2008)。由于女性生殖比男性生殖更复杂,因此她们应该比男性做出更仔细的选择,并且总体上具有更高的标准。此外,与男性相比,她们应该更加注意选择可以照顾她们及后代的伴侣。因此,女性应比男性更重视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潜在伴侣。相反,为了能够成功繁殖,男性似乎比女性更多地寻找伴侣。因此,潜在伴侣的出现对男性尤为重要,因为它表明了女性的健康,这对生殖很重要。例如,通常被认对称的脸比不对称的脸更具吸引力,也更健康(Scheib,Gangestad & Thornhill,1999)。此外,男性应该更喜欢年轻的伴侣,因为她们通常会承诺更高的“生殖成功”。  正如我们将在下面讨论的那样,在记录伴侣关系偏好时,伴侣的性格特征(例如可靠性或可及性)被认为比身体吸引力或社会经济地位更为重要。伴侣的性格特征也有助于生殖成功。进化论和社会文化的解释仍然集中在吸引力和社会经济地位上,因为可以就此做出明确的针对性别的预测。然而,关于伴侣性格的重要性,男性和女性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社会文化解释  从社会文化观点假设,男性和女性在偏好上也存在差异,既与男性相比,女性对伴侣的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视程度更高,而男性则比女性更注重伴侣的外表和年龄。但是,在解释这些性别差异方面,社会文化观点与进化观点不同。社会文化观点并不假设我们的进化史决定了我们的伴侣偏好,而是将性别差异归因于社会条件(Eagly & Wood,1999)。伴侣关系偏好被视为内部社会规范和社会条件的结果。女性偏好具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伴侣,可以归因于以下事实:由于社会状况她们没有足够机会获得这些资源。男性对有吸引力的女性的偏好,以及对所提供的性关系的反应意愿的差异,可能是所受教育不同的结果。  无法清楚地回答两种观点中的哪一种可以更好地解释伴侣关系偏好中的性别差异。此外,进化论和社会文化观点绝不是互相排斥的。这样,社会文化条件就可以反映出我们根据自己的进化发展出的适应机制(Feingold,1990)。  伴侣关系偏好中的性别差异:实证研究  两种性别的伴侣偏好在多大程度上有所不同?男性和女性在性观念和行为上存在很大差异。例如,男性对性伴侣的要求较低,并希望一生中比女性有更多的性伴侣。关于年龄偏好,男性通常希望年轻的伴侣,而女性则更喜欢年长的伴侣。在Buss(1989)的一项跨文化研究中,男性平均希望一个年轻2.7岁的伴侣,而女性平均想要一个大3.4岁的伴侣。在选择伴侣时,男性比女性更注意伴侣的身体吸引力,而女性则更注意伴侣的社会经济地位。但是,男性和女性在伴侣的偏好上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他们都非常重视伴侣的性格。实际上,对于男性和女性来说,伴侣的性格特征比身体吸引力和社会经济地位重要得多(Buss & Barnes,1986)。  ……

社会心理学 作者:

  【作者】:  托比亚斯·格赖特迈尔,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心理学院社会心理学教授,研究兴趣包括媒体影响、亲社会及反社会行为、人际吸引等。  【译者】:  陆丽娟,本科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硕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期间曾在德国特里尔大学交流学习。德语专业八级,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author]: Tobias gretemer, Professor of social psychology, School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Innsbruck, Austria.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media influence, prosocial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etc. Translator: Lu Lijuan graduated from the German Department of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with a bachelor’s degree and a master’s degree from the school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During her time, she studied at Trier University in Germany. German professional level 8, national level 2 psychological counselor.

*书籍信息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请支持正版!!!